编辑部公告

  • 2018年第3期专题:生物医疗大数据



           健康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,“实施健康中国战略”已被纳入国家整体战略来统筹推进。生物医学大数据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,综合医学、生命科学、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方向的理论、技术和方法,涉及组学、临床医疗、医药研发、健康管理、公共卫生等众多领域。目前,在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和应用中,仍面临众多挑战。突出问题在于:如何整合复杂多源的生物医学数据以带来更多增值效应?如何创新生物医学数据挖掘分析方法以满足领域新需求?如何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的应用落地?对应的关键技术是:提升数据质量,实现生物医学数据的标准化、规范化和共享互通;提高生物医学数据分析方法的性能、准确性和可用性;建立生物医学大数据系统平台。

           本专题以“生物医学大数据”为主题,围绕生物医学大数据的整合、分析和利用一系列相关问题,在数据准备、数据分析、数据应用整个流程上进行探讨,为推动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。本专题收录的是该研究方向的系统化的研究成果,渗透到生物医疗领域各个方面,如生物组学、临床疗效分析、疾病分析建模和平台建设等。

           郑广勇等人的文章《宏基因组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》面向数据规模巨大、复杂度高的宏基因组数据,提出质量控制流程规范,指导微生物组数据整合,为微生物组学研究提供数据基础。

           叶琪等人的文章《区域卫生数据用于临床疗效分析的可用性研究》从临床科研需求出发,设计数据质量可用性评估度量,提出数据可用性评估流程,为解决区域卫生数据多源整合提供指导。

           彭绍亮等人的文章《生物效应大数据评估聚类算法的并行优化》提出生物效应快速评估的并行加速优化方法,在生物大数据处理方面提供高效的并行优化方法。

           王晓霞等人的文章《基于ICD-10诊断编码的慢性病并发症聚类算法》利用电子病历数据记录,提出基于ICD-10诊断编码的半监督慢性疾病并发症聚类算法,发现目标疾病相关的并发症。

           朱立峰等人的文章《多中心临床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深度应用》结合医院对临床大数据的应用需求,建设面向全院的临床大数据平台,实现患者统一标识以及患者临床信息的统一浏览和发布,为临床决策、临床科研提供服务。

           于广军等人的文章《基于环境气象因素影响的异常就诊量预测》将大数据方法应用到医院管理方面,建立就医人数与气象特征间的分类模型,实现对科室就医突变情况的高准确率预测,以便院方合理调配科室、安排医生出诊人数。

           生物医学大数据研究和应用范围广,本专题仅展现了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,希望能够反映我国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现状,促进未来生物医学大数据的研究。



           熊贇(1980-),女,博士,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。2004年起从事数据领域方面的研究工作,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展基金以及企业合作项目。相关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国际权威期刊或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,出版著作3本。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、大数据。

           彭绍亮(1979-),男,博士,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(湖南大学)教授、副主任,长期从事高性能计算、大数据、生物信息等技术研究工作,并担任国防科技大学“天河”生命科学方向负责人,华大基因研究院“特聘教授”。已在国际权威斯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,出版专著6本,单篇论文他引次数高达1213次。曾参与“天河”系列超级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发工作,参与国家“973” 计划项目、“863” 计划项目、军队重大型号项目等13项,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,2016年荣立三等功。

  • 发布日期: 2020-01-20    浏览: 1088
下载排行
点击排行